頭條最速爆

搜尋致癌共有3筆結果

  • 蘋果10款產品被點名!恐含致癌成分BPA 醫示警:透皮吸收比想像更可怕!

          最近美國加州政府針對蘋果官網販售的10款 3C產品 下令標示「致癌與生殖傷害」的警語,這些產品包括 行動電源、無線充電器、智慧手錶充電座 等,幾乎是我們每天都在用的東西。原因就是它們可能含有 BPA(雙酚A),而這種化學物質不只會透過食物進入人體,還會直接 滲透皮膚,影響內分泌,甚至干擾生殖功能!   BPA到底是什麼?我們每天都在接觸嗎? 台北榮總醫師 張家銘 表示,很多人以為 BPA 只有「吃進去」才會影響健康,但其實只要 皮膚接觸,BPA就能直接進入血液循環。更驚人的是,24小時內有25% 的BPA 可以穿透皮膚!如果你的手是濕的或油的,吸收量還會暴增 10 倍。 BPA 主要用來製造 塑膠,像是 聚碳酸酯(PC)塑膠 和 環氧樹脂,因為耐用又透明,所以被廣泛用在 手機殼、鍵盤、滑鼠、信用卡、收據紙、塑膠瓶、運動器材 等。我們每天幾乎都會接觸到BPA,但當這些東西受到 摩擦、加熱(曬太陽)、潮濕,BPA 釋放速度會更快,等於是 無形中「吸收毒素」!   長時間接觸BPA 可能導致生殖問題、癌症風險提升 BPA 最大的問題是它會模仿 雌激素,影響身體的荷爾蒙平衡,甚至可能導致 不孕、內分泌失調。研究發現,BPA 會降低男性睪固酮、影響精子數量,而女性則可能 干擾卵巢功能、影響胎兒發育。如果 孕婦 長期接觸,未來小孩罹患 內分泌疾病 的風險會提高。 除此之外,BPA 也可能與 乳癌、前列腺癌、甲狀腺疾病 有關,甚至會影響 兒童的神經發育,增加 注意力不集中、過動症(ADHD) 的風險。   哪些東西可能含有BPA?這些日常用品要特別小心! 這次蘋果3C產品被點名,也讓大家開始反思,生活中到底還有哪些東西藏著BPA?其實,BPA 無所不在,這些東西你可能每天都在接觸: ✦ 手機殼、鍵盤、滑鼠、筆電外殼:3C產品是BPA的「高風險區」,長期使用可能有影響。 ✦ 信用卡、會員卡、票卡:這些塑膠卡片可能含BPA,長期摸、刷、放口袋都可能接觸到。 ✦ 收據、ATM單據、停車票:熱感應紙 常含 BPA,摸 5 秒就可能沾上 BPA! ✦ 防曬乳、化妝品、指甲油:有些化妝品中含有BPA或類似的替代物,可能透過皮膚吸收。 ✦ 塑膠運動器材、瑜伽墊:PVC 材質的產品可能含 BPA,流汗後吸收更快。 ✦ 防水外套、雨鞋、合成皮革:加熱或摩擦後,可能釋放 BPA。   怎麼減少BPA傷害?醫師教你5個方法降低風險! 雖然 BPA 幾乎無所不在,但還是可以透過 這5招 來減少暴露風險: ➤ 減少接觸:盡量少碰含 BPA 的 3C 產品、信用卡、運動器材。 ➤ 接觸後洗手:摸了 收據、信用卡 之後記得洗手!不要用酒精乾洗手,因為酒精會讓 BPA 吸收速度暴增!用 清水或肥皂 才安全。 ➤ 避免塑膠加熱:不要用 塑膠容器微波食物,改用 玻璃或不鏽鋼。 ➤ 選BPA-Free產品:但要注意!有些產品雖然標示「BPA-Free」,可能還是含 BPS、BPF、TMBPF,這些替代物安全性存疑。 ➤ 定期清潔3C產品:手機、鍵盤、滑鼠上的BPA微粒長期累積,最好定期用濕布擦拭。   BPA問題不能忽視!我們需要更透明的資訊 張家銘醫師表示,這次 蘋果3C產品 只是冰山一角,這則新聞讓我們更清楚,BPA 問題早已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。我們不只需要「BPA-Free」的標籤,更需要 透明的資訊 和 更嚴格的產品標準,確保 BPA 及其替代物真的 對人體無害,才能真正保護健康!

    2025.03.17

  • 驚!WHO機構認證人造甜味劑「阿斯巴甜」恐致癌

    世界衛生組織(WHO)下屬的一個跨政府單位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」(IARC)6月召開專家會議後,認定被人造甜味劑「阿斯巴甜」可能對人類致癌。阿斯巴甜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代糖,像是零卡可樂,冰淇淋、口香糖、布丁及果凍等,全球有數千種產品使用。 根據《路透社》報導,路透社引述2名知情人士的消息,國際癌症研究機構6月召集外部專家舉辦會議後,最終認定人造甜味劑「阿斯巴甜」可能對人類致癌(possibly carcinogenic to humans),這項調查結果預計會在7月14日正式對外公布。 IARC只根據所有已公布證據,評估某項物質(例如本次討論的阿斯巴甜)是否對人體有害,而人體可以安全攝取多少有害物質的安全值,則不在IARC的考量範圍內,安全值定義一般由WHO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(JECFA)及國家監管機構決定。 WHO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(JECFA)自 1981 年起都主張,阿斯巴甜在可接受的攝取量內食用是安全的,例如體重60公斤的成人每天必須喝12至36罐健怡可樂,才有可能面臨健康風險,這項觀點多年以來一直受到美國和歐洲在內的多國監管機構認同。 IARC針對將致癌物質依危險程度分為5類,分別是「4類致癌物」、「3類致癌物」、「2B類致癌物」、「2A類致癌物」、「1類致癌物」。阿斯巴甜本次被分類在2B類致癌物,這類物質對人體致癌的可能性較低,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的致癌性證據尚不充分,對人體的致癌性的證據有限。 IARC過去的裁定結果,曾引發社會爭議,甚至因此產生官司,也曾經被批評對難以避免的事物發出不必要的警示,像是把大夜班工作、攝取紅肉歸類在很可能對人類致癌(probably cancer-causing、2A類致癌物),將使用手機列為可能對人類致癌(2B類致癌物)。 報導指出,JECFA也於今年6年召開會議,調查阿斯巴甜對人體健康的影響,預計與IARC一樣,在7月14日公開調查結果。IARC一名發言人表示,兩份調查結果是互補的,IARC調查結果代表了物質是否有致癌性,JECFA調查結果則代表,在特定條件和攝取量下,造成特定傷害(例如癌症)的可能性。

    2023.06.30

  • 彩色口罩遭爆致癌染劑疑慮 112件大抽檢結果出爐

    圖/經濟部提供 市售彩色口罩遭爆色料可能含致癌物,經濟部標檢局及衛福部4日針對醫用及非醫用口罩全部啟動專案查驗,結果今天出爐。經檢驗自市面購買的30件有色醫用口罩以及82件非醫用口罩,禁用之偶氮色料及游離甲醛均未超標。 偶氮色料是使用廣泛的合成染料,但用於口罩超標可能傳致癌危機。行政院消保處去年公布抽驗市售非醫用防塵口罩結果,檢測25件就有2件偶氮色料超標;消息被媒體爆出後,經濟部標檢局及衛福部4日立刻啟動專案調查。 經濟部表示,購樣共包括市售30件 (29家廠商)有色醫用口罩,及82件(71家廠商)之有色非醫用一般口罩。經檢驗「禁用之偶氮色料」及「游離甲醛」2項目,結果全數符合國家標準規定。 標檢局也表示,本次檢驗依據的標準為國家標準CNS 15290「紡織品安全規範(一般要求)」,檢測評定方式為游離甲醛:與皮膚直接接觸紡織品限量為75 mg/kg以下,禁用之偶氮色料含量不得超過30 mg/kg。 而對於消費者應如何選擇安全的彩色口罩,標檢局與食藥署也表示需選購標示清楚、詳細的產品。在醫用口罩方面,標示內容需包含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、品名、藥商名稱及地址、製造廠名稱及地址、批號、製造日期及有效期間。 而在非醫用一般口罩方面,需注意是否標注生產、製造商名稱、電話及地址。屬進口商品者,並應標示進口商名稱、電話及地址。此外也可以嗅覺檢查,如有刺鼻異味請勿購買。 而對後續管理,食藥署與標準局表示市面上有色口罩之款式及銷售管道趨向多元,將持續監控口罩標示、流向及品質管理,必要時進行市場購樣檢測。 若檢出「禁用之偶氮色料」或「游離甲醛」等有害物質不符合國家標準時,將依消費者保護法相關規定處理,最高可處以150萬元罰鍰,以確保消費者健康及權益。 延伸閱讀->天氣回暖菜價回穩 高麗菜、茼蒿價格都往下降 更多最新新聞、資訊都在頭條官方粉絲團唷!​​​​​​​

    2021.01.18

以上資料皆有出處,如有錯誤,本台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