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天天氣冷,吃羊肉爐補補身體是許多人的習慣,但你確定鍋裡的羊肉真的是羊肉嗎?消基會最近公布了一項調查,結果令人震驚——市售16件羊肉樣品中,有7件竟然含有豬肉成分,其中3件還沒標示,等於消費者「花錢買羊肉,結果吃的是豬肉」!
消基會董事長鄧惟中表示,「羊肉摻豬」的情況已相當普遍,政府應該立刻介入查緝,並進行長期監管。 對此,食藥署北區管理中心主任鄭維智表示,已經通知地方衛生局依法查處,如果確認業者有摻偽或假冒行為,最高可判7年徒刑,並開罰8千萬元。
電商平台成「重災區」,3件問題產品來自蝦皮
消基會的這次抽驗涵蓋雙北地區的傳統市場、連鎖火鍋店,以及網路電商平台,結果發現,這7件含豬肉的羊肉產品裡,只有2件有標示,其中一件明確標示「含豬肉」,另一件標示「豬肉蛋白」。但最誇張的是,有3件根本沒標示豬肉成分,而這3件全都是從蝦皮購買的!
對於電商平台上的食安問題,消基會祕書長陳雅萍指出,目前難以要求電商業者完全把關賣家的商品來源,但至少可以規定,所有上架的羊肉產品標示必須清楚完整,消費者也應該在購買時特別留意。例如:
檢查網站是否依食安法標示成分
收到產品時,立即檢查包裝標示是否完整、有無過期
若有疑慮,記得拍照或錄影存證,保留相關網頁資訊
羊肉摻豬,會不會吃到美豬?
許多人關心,這些被摻進羊肉裡的豬肉,會不會是來路不明的美豬?對此,消基會檢驗長凌永健表示,目前美豬在台灣市場占比極低,這種可能性不高。但他也坦言,現在很多「重組肉」技術太高超,連肉販都不一定能分辨,需要政府強化查驗,才能確保消費者吃到真正的羊肉。
標示不清最高罰8千萬,政府應比照歐盟修法
對於這次調查結果,鄧惟中認為,許多消費者因為宗教、健康或個人飲食習慣,不能或不願吃豬肉,但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誤食,這已經嚴重侵害消費權益。 他建議,業者應該主動標示羊肉是否含豬成分,尤其是網購商品,更應該在官網上明確揭露資訊。
此外,他也指出,歐盟對食品摻偽行為採「詐欺加重論罪」,台灣應該跟進修法,提高罰則,才能真正遏止這種行為。
食藥署統計,自2023年至今年1月底,地方衛生局共查核380件羊肉產品,其中4件不合格,主要違規項目包括:
- 2件重組肉未標示
- 1件未標示製造業者或國內負責廠商
- 1件食品添加物標示不合格
鄭維智強調,如果業者標示不實,可依食安法處4萬至400萬元罰款;如果涉及摻偽或假冒,最高可處7年徒刑,並罰8千萬元。 另外,包裝食品若未標示內容物名稱、淨重、容量等,也可開罰3萬至300萬元。
消費者如何自保?
面對「豬羊變色」的情況,消基會建議,消費者在購買羊肉時,可以優先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家,並注意以下幾點:
- 確認標示是否完整:包裝上應清楚標示內容物成分,特別是「是否含豬肉」。
- 避免來路不明的網購羊肉:如果要從電商購買,建議選擇有完整標示的產品,並留存交易紀錄。
- 檢查肉品外觀:重組肉的顏色與纖維分布可能與真正的羊肉不同,可多加辨識。
政府與業者要做好把關,消費者也得提高警覺,才能真正吃得安心!